2013年10月17日

《鞋邊蝶》The Lady Eve (1941, dir: Preston Sturges)


當一對以卡牌行騙為生的父女,爸爸狡猾、女兒美艷,在一艘由南美回紐約的船上,瞄上了剛在阿瑪遜森林遊歷一年要回家的單純富二代生物學家,會發生甚麼事?相信未有看過電影的都基本可以想像得出接下來的發展。The Lady Eve 由Preston Sturges 執導,Henry Fonda 及 Barbara Stanwyck 主演,把這個看似不太特別的故事,拍得非常精彩、不落俗套,不只替Screwball Comedy 作一次教科書式的示範,電影本身也絕對是荷里活的一套浪漫經典。

Screwball Comedy (中文好像譯作「神經喜劇」)為三四十年代荷里活非常流行的一類喜劇片種,如果要比較,我認為它某程度上跟二次世界大戰後意大利寫實主義是一個相反(而我兩者都喜歡)。不少評論認為第一套Screwball Comedy 為Frank Capra 的 《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1933), 而Frank Capra 亦是名很擅長拍此類片種的導演。這種喜劇的興起大概跟美國當時環境有關, 美國那是正經歷大衰退後在逐步復甦,在社會氣氛仍不太好下,市民都比較願意到戲院觀看喜劇經鬆一番。其次,三十年代在美國越來越多戲院,而且當中不乏又新又大的戲院,戲票價錢相宜,自不然成了當時受市民觀迎的娛樂。此外,Screwball Comedy 的很多特點也是令其成功的原因。這些電影很多都以兩種不同的Social Class 相遇及他們的所經歷的故事作藍本,而引起不少笑話,當中看似較高等(例如有錢人、貴族後代,etc) 的人往往比起較次等的一角為蠢(準確點說,是缺乏民間智慧)相信令一般百姓很受落。而且電影內容很多時都偏離了美國社會的現實情況,就算是所謂窮的一方,也窮得很快樂。從現實相片可現,當年美國街頭有不少露宿者,百姓都會輪候拿免費麵包,然而在Screwball Comedy 當中,這些場面是很少見得到的。我想大概當年的觀眾難免會以逃避現實的心態入場,調劑日常生活帶來的壓力,所以其實在現今香港這個怨氣滿佈的社會,或許大家也應多看一點Screwball Comedy!




說回電影, The Lady Eve 是由 Preston Sturges 跟據一個浪漫故事改編的。Sturges 寫這個故事厲害的地方在被局限了的場景內(上半段都是在遊輪上(應是廠景),下半段很大部分都在男主角的大宅中)把本來毫無關連的角色(卡牌騙子與蛇專家)都串連於一起,並把各個角色都寫得很出色。就以男主角,Henry Fonda 所飾演的 Charles Pike 為例。由第一場在阿瑪遜森林交代了他的背景,到他於船上餐廰看書,看到一班食客被「電暈」,觀眾便知道他就是一個萬人迷,到男女主角第一次相會,Sturges 便由Charles 的背景/外在描寫轉到內心/性格處著墨,觀眾才知道原來他很「純真」,並不如外觀,或看書一刻那麼迷人,甚至乎有點小朋友,對一個兩性關係上,這種男人應屬不甚討好的那一種吧。可是,觀眾很快就知道 Charles 這個戇直男遇上的,是由Barbara Stanwyck 飾演的女主角 Jean Harrington,正好是那單純性格,最合適被女主角騙財、同時亦令女主角這「老江湖」為之心動。

*特別要注意那場Barbara Stanwyck 在坐梳化,Henry Fonda在旁的調情戲, 影評人Roger Ebert 形容為 “the single scene in all of romantic comedy that was sexiest and funniest at the same time”。




當然,前半段的浪漫過後,仍不及後段那個「復仇又不是復仇」的再遇精彩。隨著遊輪差不多回到紐約,Charles 亦終歸發現他心愛的Jean 是個騙子。他恨心分手後打算回家接管家族生意,Jean 卻心深不忿要嚷著報仇,而是決定「化身」某貴族後代Eve再一個家族派對上重新結識Charles。本來是不可行、不合常理(現實中哪會成功?而且Jean 是在沒有「變臉」的情況下去找Charles)的情節,在Charles 跟其保鏢Muggsy(家中唯一見過Jean 的二人) 的演譯下:Charles 的驚訝到不願不相信到再到迷戀、Muggsy 重一而「終」(看過的就明白)的質疑,觀眾也在途中被說服。很簡單,就在長桌晚饍中,男主角在長桌的左方遠望Eve, 那種深情興猶疑之間的困感,到Eve 回望並揮手,充滿自信的表現,不單男主角,我們一一都被征服。



在此,不得不讚Barbara Stanwyck 的出色演出。此前只看過Double Indemnity,她飾演femme fatale Phyllis Dietrichson 同是無懈可擊,Double Indemnity 是我的Top 10心水電影她有很大功勞,在Double Indemnity 當中,看到她的美艷之餘、更看到她的心狠手辣、看到她如何把男仔玩弄於股掌之間,是男人既愛又怕的類型。但是,想不到她也有喜劇細胞,而且是很合觀眾眼緣的那一種!其實這也正常不過,Barbara Stanwyck 成名於三十年代,亦即是Screwball Comedy 的年代,在這段時期當紅的演員自不然精於演喜劇,只是我先入為主才會如斯驚訝。她於此片故然也是十分美麗,很容易令Charles 上釣,而例如在遊輪上阻止她爸爸騙Charles 錢一幕戲中,顯出她的機智;在Charles 家她散發的自信,吸引到全場嘉賓;與Charles 的關係上敢愛敢恨又是很取悅觀眾。再配合多款為她度身而設的衣裳,每一樣設定、每一刻計算都很準確、完美!




p.s. 1 Criterion Collection 有一專題展現Barbara Stanwyck 的戲服,有興趣可看看,相中很多相片都很美。
http://www.criterion.com/current/posts/2828-dressing-the-lady-eve


p.s 2 此片於1946 年在港上映,中譯名為《鞋邊蝶》,有點奇怪的譯名...






2013年10月11日

《行屍》The Walking Dead (TV Series 2010 - , created by Frank Darabont)


*含少量劇透。


改遍自近年喪屍漫畫的美國電影劇集The Walking Dead快將推出第四季了,我都相當期待。我不是喪屍迷,實際上也沒有看過多少套喪屍電影,印象中除了兩三年前的Zombieland 之外都沒有機會看過其他。在沒有甚麼的比較下,The Walking Dead 給我的感覺是很新鮮,特別在電視機上,實在很少電視劇集會拿喪屍來作題材。尤記得第一季的那六集,主角們身在那個Chaos 的世界,差不多每集都遇到大大少少的喪屍危機,人類與喪屍之間那種Prey & Predictor 的關係很令我著迷。大家都知道,人類自有了文明之後,永遠都是食物鏈的最上一層,唯有喪屍,才可撤撤底底地摧毀人類文明,摧毀這條食物鏈(就算以其他怪物,甚麼吸血殭屍、大怪獸,也難以跟喪屍一般,可以以人類為「繁殖」的種,擴散自己的「族群」來摧毀人類文明)。



不過,到了近二季,特別是第三季,我或多或少是有點失望。由第二季在農場,到第三季在監獄及由The Governor 領導的小鎮Woodbury, 故事上人性及人事鬥爭的著墨加重了很多,這並無不妥,畢竟人聚集了就會有政治及鬥爭,更何況這個無政府世界。其人性顯現、一個個角色上的性格改變導致的種種後過也很好看。當然,一如不少美劇,故事中總有一兩個所謂「煩膠」角色,而且大多是女角(如Breaking Bad 的Marie 甚至 Skyler, 及Walking Dead 裹的Andrea等等),是在劇中不甚討好的角色,不論其性格怎麼轉變都不會被觀眾接受, 但整體而言The Walking Dead 編劇們(其實漫畫也是)把重點放在「人」上是無可厚非,亦算處理得精彩。可是,矛盾的是,「喪屍」在故事的重要性好像完全給比下了。故事以人人死後都為喪屍、喪屍侵佔城市、侵佔世界為開端,由第一季每集出現的喪屍都是主角們的心複大患,到現在喪屍竟變了故事上的「大笳」,我倒覺得有點不爽。


我並不是無故替「喪屍們」講說話,就如上面所言,我從來都不是喪屍迷,亦不特別好B級電影那種變態血腥,我不想到了第三季第四季仍是每集都有一個二個人類角色被咬甩手咬甩頭。我所不太喜歡的轉變,是由第一季,即使面對的只有一隻喪屍,整班人都會成惶成恐, 怕的不只是那一頭喪屍,而同時是他們知道出現了第一隻,便會有第二第三第十隻, 那種對喪屍「與生俱來」的恐懼深深印在觀眾(起碼是我)心裹。然而,到了第三季,在人類變得越來越可怕的同時,喪屍已經不是甚麼來了。重申,我也相信人類永遠都是人類最大的Threat,不論喪屍(或是其他怪物、病毒)有怎麼可怕,都不及人類恐怖。之但是,去到今日的喪屍,已經變了像蟑螂一樣,只是噁心而不可怕,總有點替它們不值。


你會見到第三季,即使不時仍有人死於喪屍之下,但導演卻沒有拍出人類對於喪屍恐懼的心理,便像的是你殺了我一個人我殺回你全家喪屍,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人類跟喪屍慢慢地變成了一種對立關係, 甚至乎,現在人類跟喪屍之間的關係已經淪為一個更次要的環節。看著第三季監獄中的人不時隨便拿一枝長棍一把長刀便直插圍欄外的喪屍頭,就像我們用拖鞋把蟑螂一樣輕鬆。我明白理論上,經過一段適應、人類漸漸掌握回些許文明(不論生活上或武力上)、角色性格都因應故事而慢慢變得冷酷之時,對喪屍的觀感會有不同。但這也調整了觀眾的心理,我認為,人類對喪屍恐懼的意識,就算不是劇的中心思想,仍是非當重要的一環,絕不能因為「發現」人類比喪屍還恐怖而把喪屍變為一堆蟑螂。記得第一季時,主角一個人走入Altanta City, 發現街上只有喪屍而沒有人,他跑進了一輛廢棄的坦克裹,只有等死。那種令主角、令觀眾感受到死亡的氣氛是現在第三季兩幫人的鬥爭中不復見的。




漫畫我只看了Book One 及Book Two,對往後故事的發展我都不太清楚,不過既然第三季完結之時監獄及Woodbury 的鬥爭也算是告一段落(雖然The Governor 仍在生),我希望第四季除了人類之間的爭鬥為主線之外,也期望故事裹可以重新加多點對人類及喪屍之間的描寫吧,畢竟,這是一套喪屍劇嘛!


2013年10月6日

《引力邊緣》Gravity (2013, dir: Alfonso Cuarón)




*含少量劇透。


墨西哥導演 Alfonso Cuarón自2006年Children of Men 後都有好幾年沒有新片,《引力邊緣》本身是在大約2010/11年公映的,但因換角、預算、技術問題等等原因,到了今年年中才參展威尼斯影展,10才全球公映。雖然久仰導演大名,但其實除了Harry Potter 第三集之外,我未有看過他其他作品,直至上個星期才有空看看那套Children of Men,我不特別欣賞,不過是值得一看的。




這套Gravity,本身一對男女主角並不是George Clooney 及Sandra Bullock,而是Iron Man Robert Downey Jr. 與 Angelina Jolie,兩人都拒絕後曾轉變過數個人選才變成現在的這一對。還好這一對組合帶來的演出頗精彩,特別是Sandra Bullock。電影一開始二人經已在太空,直頭是在太空船外,穿上太空衣進行望遠鏡維修任務。突然,俄羅斯其中一顆衞星被擊落而產生大量碎片,引發連鎖效應,把整個國際太空站跟飛船都完全破壞。了無邊際的太空中,遺下了資深太空人Matt及第一次上太空的Ryan。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返回地球...



「2013 最好看電影」、「電影史上的新一頁」、「劃時代的科幻電影」等等我覺得都有點誇張,不過整體而言電影很不錯。一組組長鏡頭顯出導演的功力實在很厲害(或是賣弄?不過賣弄得好就無所謂啦)。上部Children of Men 已經有兩段出名的長鏡頭,這次在太空中無重狀態三維空間下360度環迴的鏡頭運動及有些場面調度的難度更高。長鏡頭下雖不是每每都完美,但整段仍是言之有物,技術高明。雖然現今科技沒有甚麼畫面是拍不到的,但Cuaron 能夠想像到並把它實現亦是一番功夫。長鏡頭應該以電影開場一段十多分鐘的最難拍,最考功力,由一開始一個遠景在太空上見到地球和像一粒豆的太空船,到外太空望遠鏡全景,到二人工作2 shot,和Houston 及第三位太空人一些交談,Matt 在望遠鏡上下前後走來走去而Ryan 始終如一全神貫注在她崗位上工作,然後遇到意外,鏡頭跟住Ryan 旋轉,Ryan 脫離那個災離場地,而進入一個更深更可怕的深淵,那個一剎那間的混亂很成功地透過這條長鏡傳到觀眾身上。




當然不只只長鏡頭,我看的是IMAX 3D,這套電影是自香港有IMAX戲院以來,我覺得最值得買貴飛的一套 (Life of Pi 及Hugo 我都沒有看IMAX,否則一定不只Gravity)。有好多幕太空船外船內的畫面都拍很美也震撼。 IMAX巨幕下,太空中本來無一物,卻因破爛的太空站弄出一件件大大小小的東西,全都很立體地呈現。其中有段關於一大堆碎片飛過太空站,讓我想起Life of Pi 很多飛魚飛過Pi 的求生艇那一場戲,各有各精彩。至於進入船艙內,雖無那壯麗的地球作背景,佢其好幾幕畫面亦處理得很好,在鏡頭下,無重、密室、氧氣不足、無Friction、無線電等等幾樣太空中很重要元素都被導演使用影像好好地拍下來。這些場景構圖都給電影多添壓迫感,是不得不讚導演的地方。反而對於電影裹間中出現Ryan 的第一身視點,並不是我杯茶,每當見到那些鏡頭就感覺奇怪,好像本身見到女主角的緊張情緒,到突然變成了觀眾自己,而女主角的情感忽然不在了。


至於故事,我認為是可以的,當然它不是《2001太空漫遊》(這才是真正的劃時代!),但把一個太空災難寫得紮實已經很難得!再者,導演(同時是編劇,另一編劇是他兒子)並沒有把故事拍得拖泥帶水,90分鐘內容緊湊。故事是有一點單調的,但是我覺得亦無不可。唯獨Sandra Bullock 的角色描寫我認為不算太好看,有些地方不足,而亦有另外一些描述頗多餘(儘管向來都不太喜歡Sandra Bullock,因為我覺得她總是有副很惡的相貌,但是不得不說她這次演出非常出色,即使我未看過她拿影后的The Blind Side,我絕對相信這次是她表演得最好最用心的電影)。故事的生命寓意亦略為淺白(不過我很欣賞把那條救生索比喻為臍帶!)。同時,故事上為了增加戲劇效果,有某些情節導演都不得不寫得有點虛假,有點不可能。在他設法把電影拍得寫實時,那些脫離現實的情節(太空漫步/噴射到另一個太空站,實在不可能吧?!)某程度上會令電影扣分。



但不緊要了,今時今日科幻片太空片泛濫,這套Gravity 已經勝過不少近年的同類電影,值得入場觀看。



附:Gravity 導演  Alfonso Cuarón 的訪問



















==========================



Gravity 觀影一星期後,再回想電影,有一點導演實在處理得不太好,就是太空場境在畫面上跟故事劇情上的空間感反差很大。很明顯,導演用意以電影構圖以展現宇宙太空何等灝瀚,此無疑增加了主角救生難度,從而製造Suspense。然而,故事劇情不時卻反其道而行,把太空的空間感收窄。即使故事只是發生於太空站與太空站之間,當中的距離也被寫得過份短。我看的時候心裹也有個矛盾,就是明明太空很大很大,為何女主角的歷險空間很少,感覺比漂流在大海的空間細,甚至她的旅程好像只是由油麻地走到尖沙咀一樣,是不是有點浪費太空這個設定?


嗯,話雖如此,我依然覺得這部電影好看,值得入場看imax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