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日

第三十七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小結


今年雖有學生優惠,但基於學業的工作量繁多,加上去年的經驗,今年量力而為,只選了九部電影。
最後,九部當中看了八部,還好。而且不同於上年,今年較少blind-buy, 買了的都是大師級導演的新作(Terrence Malick, Alain Renoir,etc)、經典(Lawrence of Arabia)、口碑好(Closed Curtain) 的電影,雖然少了那份「尋寶」成功的驚喜,但起碼這八部電影也令我頗享受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
再者,雖然「唔夠喉」,之不過接住 cinefan 都繼續有好電影放映(就如網友所言,好電影永遠都在),之後不用忙的時候再看多點不同的電影吧。



19/3

Drug War 毒戰 (Hong Kong, 2013, dir: Johnnie To) 


不同先幾部中港合拍片,杜sir 拍這套毒戰滲有很強烈的杜琪峯特色,而且還挑戰毒品這個敏感題材,結果出來效果相當不俗,亦是合拍片時代暫時較優秀的一部。這部戲看到很多從前杜氏電影的影子, 例如:杜sir 終於再次讓戲中演員們拿起手槍,不但有過往杜琪峯式槍戰場面的感覺,水準仍然很高;電影的節奏也拿挰得準確。在整體都頗為緊湊的環境下也會有孫紅雷、林雪等演員幽默一翻,etc;

電影中的香港幫感覺也有杜Sir 常見的團隊出現,不過,就如我另一非常喜歡的電影神探裹,那七個人格一樣,今次那個「香港幫」著墨並不深,幫內其中一兩位差不多完全沒有發揮機會。當然導演有他的考慮,但作為觀眾,我還是認為「香港幫」這組合,應該很有空間發揮,角色都應該要更鮮明。我會很想看「香港幫」的演員們的人物性格及背景,就如我想更深入看多些七個人格的戲一樣。扯遠一點,黑澤明七俠四義裹,即使重點都放在菊千代上,每一個武士觀眾都會記得,而「香港幫」相對就沒有這效果...

不過,整體而言,杜琪峯在合拍片的框架下,拍出了一部香港味濃、充滿杜Sir 色彩的電影,毒戰實在是今次本地一套佳作。



23/3

Stromboli 火山邊緣之戀(Italy, 1950, dir: Roberto Rossellini)


上年看過Rossellini 較輕鬆的《殺壞人的機器》(The Machine that Kills Bad People), 十分喜歡,今趟見名字《火山邊緣之戀》,沒有做功課,以為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電影(其實在 Italian Neorealism 時代,應該不會有愛情片吧?),看後,才知道我很喜愛的 Ingrid Bergman 在他手上,非但沒有拍出甚麼愛情,反而(在我角度)更像拍了一齣驚慄片。

電影中Bergman 與島上居民的相異,又或者是其實Bergman 跟Stromboli 作為一個整體的對抗都很好看,她作為一個外來者(事實上也是),面對守舊的思想和死氣沉沉的小島,為了自由而抗爭、出走,不自覺地聯想到今日的香港。



24/3

To The Wonder 愛是神奇 (USA, 2012, dir: Terrence Malick)


Terrence Malick, 其中一個我最喜愛的導演。雖然他每一部電影,特別是狂林戰 (The Thin Red Line),我都看得一頭霧水 (正面的),但也無法阻止我把 To The Wonder 成為我於2013 年最為期待的電影。終於都看完了,電影談及愛與宗教的題材其實很難消化,所以我都(一如以往地)不太明白電影的背後的所說的東西。(據imdb, 原來電影的內容跟Malick 本人的經歷很像:

"Malick, like Ben Affleck's character of "Neil", had a romance with a woman in France in the 80s named Michèle Morette (like Kurylenko's character of "Marina"), married her in 1985 and then moved back to Texas with her. They divorced in 1998, however, and Malick reconnected with Alexandra "Ecky" Wallace, a former high school sweetheart (like McAdams' "Jane") from his days at St. Stephen's school in Austin, Texas."

不過,我雖未能去「完全理解」這部電影,To the Wonder 給我的感覺仍是非常好的。攝影一如以往般美。女主角 Olga Kurylenko 的演出更是動人 (當 Kurylenko 接過角色後, Malick 要她重讀 Anna Karenina, The Brothers Karamazov,及 The Idiot 做功課,理解自己的角色),她每一個舉止,每一個動行,都像是跳舞一樣。
總之,上正場時再看一次、兩次、三次是必定的,To the Wonder 亦是我2013 年最期待看第二次的電影。

p.s. 聽聞本來Rachel Weisz 也有份演出的,只是 Malick 剪走了她的部份。這有點可惜吧。




25/3
Gohatto 御法度 (Japan, 1990, dir: Oshima Nagisa)
因為功課關係,缺席該場放映。





30/3

Lawrence of Arabia 沙漠梟雄 (UK, 1962, dir: David Lean)

可說是本年度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重頭戲, 文化中心劇院坐無虛席。畢竟,能夠於大銀幕觀看這部傑作(本人更是第一次看),主辦單位更聲稱電影版本是8K 修復(有說文化中心頂盡只能放映2K),實在是畢生難得的一次觀影經驗。作為喜歡電影的人,能夠參與實屬萬幸!只可惜場內有一少部分觀眾質素...嗯嗯..(為甚麼不停地笑?主角被人打又笑、打人又笑,主角要把救回來的人處決,這麼沉重,又笑...不明所以)。

故事之精彩不寫出來了,自己找來看吧。不過有一點,因大銀幕上看的關係,感受很深。除了 Indiana Jones、《盜墓迷城》(The Mummy)系列之外,好像沒有看過沙漠片,而今次,導演 David Lean 的功力高到不得之了! 拍沙漠拍到像一個大海、一片汪洋, 看不到盡頭,人類的渺少又一次在鏡頭下感受到。


31/3

Heaven's Gate 天堂之門(USA, 1981, dir: Michael Cimino)


有點失望。我認為電影只是普通。所謂 Hollywood’s most ambitious and unorthodox epics, 我感受不到epic 在哪。也可能是因為不久之前我看了一部真正的epic, 《義薄雲天》(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所以比較之下這部天堂之門變得平庸。



Me and You 密室中的我和你(Italy, 2012, dir: Bernardo Bertolucci)

今年電影節最為驚喜,亦是最喜歡的一部電影。首先,Bertolucci 除了《戲夢巴黎》(The Dreamers) 很多年前看過一遍之外(除了某幾場戲,其他都沒有印象), 我再沒有看過他的作品。不過從這套戲,真的不佩服Bertolucci。他70歲,不良於行,平常要以輪椅代步,卻能拍得一齣關於青少年的電影,還能捉青少年心理的神髓,好像電影一開始社工跟男主角的一段對話,完完全全反映到年青人,特別是男主角那種「問題青少年」的心態

這部戲,故事很簡單,講述一個14歲不喜歡社交的少年,騙了家人,說是參加滑雪團,其實就躲藏於住宅地庫一個空置單位一個星期,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外乎讀小說、聽音樂、hea) 。然後一天他同父異母、多年沒見的姐姐(女主角,亦是劇中另一個「問題青年」)忽然出現,並且要求同住數天,令到男女主角的關係由負面慢慢經相處而變得了解對方。最後帶出的更是一個很正面的結尾。

雖然不相同,但這部戲令我想起另一部頗喜歡的電影《少年自讀日記》(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我相信如果你喜歡《少》片,也一定會喜歡這套《密室中的我和你》。希望這片能上正場吧。



1 /4

You Ain't Seen Nothin' Yet 你知咩係戲? (France, Germany, 2012, dir: Alain Resnais)

其實我看不懂這套電影...感覺上有點像Chalie Kaufman 的《腦作大業》(Synecdoche New York), 講述一班人同時收到了一個電話,原來是他們一個共同朋友離世。這班人到了那別墅後,才知道已過世的劇作家留下了一道問題給他們來作個決定。原來這班人都是演員,都曾參演過同一套劇。而這套劇正好被一個年輕的劇團看上,預演了一個版本給劇作家收看,求作家給那劇團版權。劇作家把年輕劇團的演出放給這班演員,由他們決定。看著那套劇,演員們都不禁跟著演....三個時空交錯下,我開始迷迷糊糊...





2 /4

Closed Curtain 電影關不住 (Iran, 2013, dir: Jafar Panahi, Kamboziya Partovi)

這位有Depression 的伊朗導演,被政府禁止拍電影二十年,就在一個這樣的背景下,導演偷偷地拍了這部作品,表達他被禁下仍想拍電影、仍想創作的精神。電影很超現實,基本上看到中後段我已決定放棄探討哪個角色是真實、哪個是假;哪個行為是現實、哪個是想像...etc, 我比較像是開放心靈,嘗試感受背後導演被強權壓制下、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故事中那個作家(我想也算是導演的內心吧)及導演本人都成功走出了那個「Closed Curtain」,希望在現實中導演亦能走出這個監獄吧!